《中庸》里面有一句话提到了我们圣贤人求学的态度,我们来看一下。“有弗学”,真正要学了,“学之弗能”,学了之后没有学会,“弗措也”,不中断,很有决心,一定要学到能、会,才肯罢休。现代人常常都是阳奉阴违,所以这一段教诲真正是最好的对治方法,因为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恒心,而恒心就是求学问成败的一个关键。“有弗问”,有去请教别人,“问之弗知”,问了之后没有搞清楚,“弗措也”,这个“措”就是不放弃。所以你问别人,请教别人,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,一定要问到懂。很多人问别人没问懂就算了,所以学问常常是一知半解。一知半解不打紧,别人问你,你还随口给他说说,那又害到别人,所以问的话一定要问清楚。所以古代人的那种求学态度,确确实实我们要学。
再来,“有弗思”,有去思考,“思之弗得”,思了之后没有定论,没有考虑清楚,怎么样?也不放弃,“弗措也”,一定要思考到有定见,思考到知道如何下手才行,不然像我们很多会议开了两三个小时,到最后说“好了,下次再说”,哪有那么多时间下次再说?思考一定要有所获得,有所定见才行。再来,“有弗辨”,有去辨别,“辨之弗明,弗措也”,你去分辨一些人,分辨一些事物,一定要分辨到明白了才可以放手。没有分辨明白,绝不放弃,不然你不就白分辨,白去判断了吗?
最后,“有弗行”,你有去力行圣贤教诲,但是“行之弗笃”,做得不踏实,不够扎实,这样也不行。不能圣贤教你要孝顺父母,你才做二十分,一定要做到非常扎实、笃行,才能算是把学问扎好。
最后提到了“人一能之,己百之”,别人一次就做到了,没关系,我们不气馁,勤能补拙,我有做一百次也要做到的决心。“人十能之,己千之”,人家做十次做到了,没关系,我做一千次也要把它做到。当人有这样的决心求学问了,“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”,虽然愚笨也会明白,开智慧;虽然软弱也必能变成一个刚强、很有行事原则的人。所以这段话提供我们很重要的修学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