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问其故”,云谷禅师这么讲,了凡先生不是很明白他的意思,就请问禅师:您说我是凡夫,为什么呢?云谷禅师笑他,他还主动地请教、发问,不错,态度很好。人家笑我们,我们还会不会请教他?人家说:“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?”我们马上说:“有什么了不起,拉倒,这么不给面子。”告诉大家,要面子,很多可以得到开导的机会就没有了,所以谦受益,人家纵使笑我们,还是可以请教他。了凡先生马上请教也是很好的态度。禅师告诉他,“曰:人未能无心,终为阴阳所缚,安得无数?”人不能做到没有这些妄心,起了很多妄念,讲了很多话,做了很多事。人的每一个念头、每一句话、每一个动作就好像一粒种子,种子会发芽、成长。所以善念、善言、善行就是善的种子,以后会结好的果实;恶念、恶言、恶行就是恶的种子,以后会结恶果。所以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现在的人恶念、恶言、恶行比较多,所以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种了这些因下去了,迟早那些果要出现,怎么可能会没有数呢?妄心止不住,就会终为这些阴阳气数所控制、束缚住,怎么可能没有定数呢?
“但惟凡人有数;极善之人,数固拘他不定;极恶之人,数亦拘他不定。”一般的人有定数,为数所控制,但一个人极善的时候,本来是贫穷下贱的命,可以变成很富贵,因为他积极地去行善,他的善果很快就成熟了,那他的命就转过来。像我的师长命中本来是没有财富的,但是他一心为人、一心为众生,所以他现在福报很大,大到什么程度?比方说老人家要盖一所学校,要花不少钱,老人家动个念头,我们有一位企业家就把那笔钱给付了。但那是帮社会的事,不是拿去吃喝玩乐。所以没福报可以修得非常有福报,短命可以修到长寿,生死自在。师长命里本是四十五岁,现在老人家已经八十六岁了,还这么健康。我们走路都赶不上他老人家,他健步如飞。跟老人家出去,两三天下来我们都已经脸色有点苍白了,看老人家还优哉游哉,我们体力比不上老人家。
所以“极善之人,数固拘他不定;极恶之人,数亦拘他不定”,他假如本来是富贵命,可是做了太多恶事,一来福报折损,再来他作恶的果报提前在他这一世就现前了,所以他的命运就会很凄惨。我们来看,五十年前老人离开这个世间,很多都是睡着就走了,现在还有几个人睡觉睡得没有一点病痛就走了,容易听到吗?不容易。奇怪了,怎么才五十年差这么多?人很安详地走,这是福报。五福中“考终命”,善终,就是很好地走了。积德行善的人走的时候都很自在的。
重点来了,现在的人都不好死,有没有人一生下来,命就是不好死?没有。大家注意去看那些小孩,两三岁个个都天真无邪,脸都胖嘟嘟的,为什么后来没有福报?思想观念错了。从小就开始挥霍,怎么可能中年、晚年会有福报?现在的年轻人脸圆圆的、耳垂很大的越来越少,没有仁义道德的存心,福报就越来越少了。真的,现在的人越来越没福报,地球还能够让我们生存多久都是个大问号,所以人心要赶快转才有福报。现在有很大比例的人都算“极恶之人”,我给大家一个数字就好了,全世界有登记的堕胎人数一年五千万,请问大家,就这样结束自己的亲生骨肉的生命,算不算极恶之人?人跟天地并称三才,大家要注意,欲望跟亲生骨肉放在一个天平上,欲望远远重过亲生骨肉,你说人这一生会造多少业?这只是举堕胎而已,其他的罪业还没算。从这些来看,就知道为什么现在寿终正寝的人这么少,好死的人这么少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所以“数亦拘他不定”,我们做的事都偏离伦理道德,现在的人得癌症、得一大堆怪病的太多了,这都是恶报提早现前,所以不能不学伦理道德,要赶紧扭转才行。
“汝二十年来,被他算定,不会转动一毫,岂非是凡夫?”你这二十年来,命运都被孔先生算得这么准,你完全被命运主宰了人生,一丝一毫都不能转动命运,你不是凡夫,什么叫凡夫?“余问曰:然则数可逃乎?”命运真的可以逃脱、超越吗?“曰: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。《诗》《书》所称,的为明训。”大家注意,云谷禅师是非常好的老师。他引导了凡先生的整个过程非常有智慧、有方法。首先,了凡先生是饱读诗书的人,他能考上秀才,学识不简单,所以云谷禅师用他最熟悉的道理跟他讲,这叫共同语言,他容易接受。云谷禅师先讲谁的教诲?儒家的教诲。你是读儒书的人,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,福自己求,这样的道理《诗经》《尚书》都讲得很清楚,你怎么会觉得命不能改呢?我们看,读书人读这些道理那么多次了都没读明白,都没用在自己的人生,所以受益有限。我们读这些经典能有多大的受益,最重要的是我们落实了多少,受益就有多少。不是读多少,读得多只是多懂一些道理。把这些经典教诲变成我们的生活、处事待人接物,才能改变命运、才能受益。《诗经》提到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”,《尚书》说的“作善降之百祥”,你不断积德行善,哪有可能福报不现前的呢?《诗经》《尚书》所讲的就是“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”。
接着才说到佛教的经典,以此来呼应,原来英雄所见都是一样的。“我教典中说:求富贵得富贵,求男女得男女,求长寿得长寿。”佛家的经典说,你只要如理如法地去修行,你求富贵可以得到富贵,你求儿女可以得到儿女,你求长寿可以得到长寿。比如求长寿,其实就是我们明白道理,爱护生命,无畏布施,一定得健康长寿。有一个小沙弥,他的师父很有智慧,修行很高,知道小沙弥七天以后就要死了,阳寿到了,就让他回家,告诉他第八天再回来,让他回去见见父母。师父就是让他在家里,在他父母身边离开。结果第八天他回来了,师父很奇怪,就入定去观察什么原因让他可以改变命运。就观察到,小沙弥在回家的时候,看见许多蚂蚁被水所困,他在那个当下心生怜悯,没有任何考虑,就想办法让那些蚂蚁从水中逃生,救了一窝的蚂蚁,救了这么多生命。师父明白了,原来他就是做了这个事延寿了,命延长了,所以求长寿得长寿。
“夫妄语乃释迦大戒”,“妄语”就是讲话跟真理不符合。佛家严守五戒,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妄语是五戒中的一戒。佛家说求富贵可以得富贵,求长寿可以得长寿,“诸佛菩萨,岂诳语欺人?”释迦牟尼佛不可能讲妄语,讲的一定都是真理,圣贤人不可能讲谎话、讲跟真理不同的话来欺骗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