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出言,信为先-家风家训-智慧家校社-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
关键字:
家风家训
家风家训
 家风家训
家风家训 您的位置:首页>>家风家训
凡出言,信为先
2025-02-08 00:46:47 返回列表

孔子的学生有一位孝子叫曾子,曾参,他非常孝顺。有一次他爸爸责罚他,一气之下,棍子拿起来就朝他打下去,结果他就被父亲打昏了。后来夫子知道了,就骂他,说他不孝。曾子吓一跳,你看我这么乖,连跑都不跑,怎么说我不孝?夫子说:“假如你爸爸失手把你打死了,那你是陷你父亲于不义。”而且父母亲手把你打死了,谁最痛苦?父母最痛苦。所以夫子告诉曾子“小杖则受”,拿小棍子你就受了;“大杖则走”,拿起大的棍子要赶快溜。所以你看处处是替父母着想,这样学就学活了,不然变书呆子就不好。

        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。劝诫别人的时候,你的言语态度要好才能达到效果。当然不只是劝别人的时候要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,平常与人交谈,态度就要恭谦。很多人常常会说:“我跟这个朋友聊天就觉得很舒服。”那就是他的言语态度好。有一些朋友会说:“我跟这个人聊天,我的心就跳得很厉害,都静不下来,愈听愈慌张。”这可能就是讲话者的语速太快了。《弟子规》说“勿急疾,勿模糊”,你讲话太急躁,速度太快,听的人跟不上,他就慌;或者你咬字、抑扬顿挫不清楚,很模糊,他在那里听得很吃力,生怕把你的话听错了或者听不清楚,自己失礼。所以我们讲话,要怡吾色,柔吾声,然后讲话的语速要适中,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。你讲话讲太慢,听的人觉得心脏都快要停止了,这样也不行。凡事都要取其中庸之道,过与不及都不好。我们平常就要看看自己的言语速度,咬字能不能够清晰,这个你自己要多下功夫。

“凡出言,信为先”,我们要告诉自己,言出必行,言行一致。历史上能够留名青史的人都是做到言行一致。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提到很多句言行的态度,夫子说“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”。君子很怕讲出去的话自己做不到,所谓“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”,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开口,不能轻易给人家许诺。你一定要清楚自己能做到了再答应,不可逞能。而现在的人随随便便就答应别人,答应小孩,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。

       “事非宜,勿轻诺;苟轻诺,进退错”,你答应了做不到,你就“进退错”了。古代人对信的态度,让我们非常感动。有一个吴国的大臣叫季札,他要出使鲁国,经过徐国的时候,徐国国君就宴请他,请他吃了一顿饭。在吃饭的过程中,这个徐国国君眼睛就一直盯着季札身上那一把宝剑。季札也很能观察,他“视思明”,一看就知道徐国国君很喜欢他这一把佩剑。但是因为佩剑是代表一个身份,他要出使鲁国,就必须有这一把佩剑,所以他当场起了一个念头,回来的路上已经不需要这一把剑了,我再把这一把剑送给徐国国君。后来回国经过徐国,发现徐国国君已经过世了。国君的墓都很大,都有人守墓,所以他就把这一把剑挂在墓前面的一棵树上。他的随从很惊讶,说:“大人,您这样做,我觉得很奇怪,第一个您又没有答应要给他,所以您不需要守信;第二个纵使您已经答应他了,他都已经死了,那您也可以不给他。”季札马上说,“始吾以心许之”,我的这一颗心已经起了念头要送给他了,所以我要守这个信用,“岂以死背吾心哉”,怎么可以因为他死而违背信用!

        所以古代人不要说言语出去要守信,连自己的一个念头他都能够守信到底。古代人的这种对信的态度,我们都会觉得很惭愧,我们要见贤思齐,往后我们答应别人的事,就要兢兢业业,时时刻刻要去守这一份信用。

微信图片_20250205181838.jpg


二维码
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 电话:15941315013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 QQ号:1234567 邮箱:admin@qq.com
Copyright © 2021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  京ICP备19029464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