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-家风家训-智慧家校社-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
关键字:
家风家训
家风家训
 家风家训
家风家训 您的位置:首页>>家风家训
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
2025-01-04 19:09:13 返回列表

我们学习了圣贤给我们的五伦关系的教诲,你就要马上去用。当然马上用不是说你全部都学会了,那你也不是普通人了,但是一定要体会到学贵力行,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。《论语》里面有一句教诲,“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未可与权”,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,它点出了一个人的道德学问是有层次的,我们必须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过程,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。由这段话我们也可以来观照一下,自己的道德学问是在哪个层次,所谓人贵自知,我们知道自己的水平到哪里,进而懂得继续勉励自己,往更高的层次去发展。

       第一句话讲“可与共学”,“共学”就是一起学习。诸位朋友,我们现在是处于哪个状态?“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”。大家一起学习,学完五伦之后,有没有开始做,这又是第二个境界了。当我们学完夫妇有别,当我们学了夫妻之间要互相欣赏对方,一进门就忘记了,看到先生又开始嫌东嫌西了,那就没有“适道”了。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人物跟同一个老师学习,老师叫鬼谷子,这两位人物一个是庞涓,一个是孙膑。跟同一个老师学出来,两个人的情况一不一样?差很多。所以诸位朋友,大家学是同样学,但是学出来的效果要看自己的存心、领受能力。两个师兄弟学完之后,学成什么样?学成互相残杀。庞涓处处嫉妒孙膑,把孙膑害得很惨,后来自己也是咎由自取,万箭穿心。所以我们一起学习也要以此共勉,大家一起走向正道,而且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叮咛,互相鼓励,一起贯彻下去,“可与适道”。

       当我们真正去做了,“可与适道”,但是“未可与立”,这个“立”叫屹立不摇。都说自己很孝顺,自己很忠诚,那是在太平时代很孝顺、很忠诚,当真正国家面对危难的时候,很多读书人就变节了。在纷乱的社会上还能够坚持孝心的,这才是真正的孝子。所以现在孝子容不容易看?不容易,每个人都为自己谋生计。所以老子《道德经》有一段话讲得特别好,“国家昏乱,有忠臣”,国家乱的时候,你才真正看出谁才是屹立不摇的忠臣;“六亲不和,有孝慈”,当家庭都不和的时候,你才能从中看到谁才是真正的兄友弟恭,懂得孝顺的人。所以在现在人与人关系这么不好的情况下,你还能够屹立不摇地去遵守圣贤教诲,那你的学问层次已经到第三层,可以屹立的状态。

“可与立”,屹立不摇还不是学问的最高境界,“可与立,未可与权”,这个“权”叫通权达变,要有通权达变的能力,不然有时候你会死守一些原则。举一个例子,“上天有好生之德”,我们要有仁慈之心,但是圣贤人也教导我们“凡出言,信为先”,要有信用。那如果有一个猎人走到你面前来,之前有一只兔子往东边跑掉了。他跑过来问你说:“请问兔子往哪里走了?”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说?往哪里走了?(答:往西边走了。)那你说谎。不能说谎,好,说往东边走了,这样有没有对兔子好?有没有对猎人好?有没有对自己好?所以学问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当我们告诉猎人说往西边走了,这样一来,兔子活了一条命,二来这个猎人少造一个杀业,对每个人都是好的。所以一个人有真学问的时候是处处能成就每个人,那是懂得通权达变,懂得去灵活运用,这个就是功夫。

        孔夫子有一次经过卫国的一个地区,卫国将这个地区封给了一个臣子,而这个臣子制造了很多兵器,准备叛乱,准备推翻卫国,刚好孔夫子经过被孔夫子看到。夫子最讨厌的就是什么?乱臣贼子,所以夫子就离开,准备赶到卫国的首都去把这件事情揭发出来。结果这个臣子马上派大军把孔夫子团团围住,然后就跟孔夫子说:“你对天发誓,绝对不能把我的事情讲出去。”夫子情急之下,就对天立誓:“我绝对不把你的事情讲出去。”讲完之后军队就撤了。因为他们说孔夫子是这么有学问的人,言出必行。撤完之后,夫子马上说:“走,去卫国。”子路一听就很不高兴,“夫子,你怎么可以言而无信。”夫子就跟子路说:“一个人在被要挟之下的信,可以不用遵守。信要跟义配在一起,信义信义,对于正义的事情你才要守信,所以要灵活运用。而且假如我不去揭发,会让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受灾难。我一个人受灾难没关系,我一个人背信没关系,不能够让这么多人民受灾难。”所以这个学问才是通权达变。

微信图片_20250104191011.jpg



二维码
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 电话:15941315013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 QQ号:1234567 邮箱:admin@qq.com
Copyright © 2021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  京ICP备19029464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