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了凡四训》讲记-家风家训-智慧家校社-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
关键字:
家风家训
家风家训
 家风家训
家风家训 您的位置:首页>>家风家训
《了凡四训》讲记
2025-03-16 15:18:11 返回列表

“夫妄语乃释迦大戒”,释迦本师所强调五个重要的戒律,哪五个呢?“不杀”,就是不恼害他人。这是意译,不只是说杀害,只要让人家痛苦,都算是犯“不杀”戒了。诸位朋友,今天一天下来你有没有讲话让人家想哭,或者让人家很生气的?有没有?有的话今天就犯戒、造孽了。学圣贤教育的人,应该走到哪里都让人家如沐春风,看到我们就欢喜,这才学对了。“不盗”,“盗”除了偷人家的东西以外,还包括起了占人家便宜的念头。你要占人家便宜,那就是不义之财,这就是犯了盗戒。“不邪淫”,人怎么可以去做畜生的行为?那根本就是糟蹋了自己的人格。“不妄语”,讲真话,不讲虚妄的话、骗人的话,更不能讲挑拨离间的话。“不饮酒”。这是五戒。

其中第五戒,喝酒本身并不是罪,而是喝酒以后会乱性,会控制不住自己,就可能去做杀、盗、淫、妄的事情,去造孽了。从这五戒来看,就可以了解到佛门很注重防微杜渐。预防很重要,等事情发生了再来收拾就为时已晚。当然儒家也强调要懂得节制欲望,不可以放纵。儒家经典《礼记》的开篇是《曲礼》,其中就讲到“欲不可纵”,欲望不可以放纵。佛家讲“五戒”,儒家讲什么?“五常”一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五常就是做人的常道,不这样做人就叫不正常的人。我们现在教的下一代有没有五常的精神?“仁”,设身处地替人想;“义”,做什么事情很有情义、道义,做事合情、合理、合法;“礼”,对人恭敬不傲慢,有节度不会浪费;“智”,有智慧,看事情看得深远。我记得我自己在念初中、高中的时候一点都没智慧,只能看到明天放假要去哪里happy一下。这就很可悲了,蹉跎人生很多光阴。“信”,诚信、守信,不欺骗人。其实人欺骗人以前,先欺骗了谁?自己,糟蹋了自己的本性。

        我们来看看“仁”,就是仁慈,不伤害人,跟佛门的“不杀”相应;“义”,不取不义之财,“不盗”;“礼”,守伦常规矩不乱来,不做畜生的行为,“不邪淫”;“智”,我们刚刚说不饮酒是防患于未然,不做令自己后悔的事情,不饮酒就不会控制不住自己,不做出违礼的事情,这是有智慧的,“不饮酒”;“信”,所说的话都是真实不虚的,“不妄语”。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应。

       请问大家,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见过面?他们两个有没有先商量一下?没有。这印证了什么?英雄所见略同。因为他们的所见不是自己的意思,是天地之间的真理。孔子说他所说的就是古圣先王代代传下来的真理,是“述而不作”。所以真正契入圣贤境界的人都知道这些道理,就是天地宇宙的真相。他不会去要版权,“这是我发明的”。

        假如一个人讲了很多道理,都说“这是我发明的,这是我的版权”,那他的书你考虑考虑,不一定要看。没有版权的传几千年的一定要看,《老子》,四书五经要看。而释迦牟尼佛也说他没有说法,都是古佛代代传下来的真理。这一点我们从“五常”跟“五戒”完全相应,而且这两位圣人根本没见过面可以理解得到。

         儒家的经典《左传》说道:“人弃常,则妖兴。”人弃了常道之后,社会种种乱象就会出现。大家想一想,现在五伦关系乱不乱?很乱,离婚率高,父子冲突。澳大利亚有一位华裔,是音乐学院的高才生。一个音乐高才生把自己的母亲给杀害了,骇人听闻。而且移民留学到澳大利亚,父母在他身上花了多少的心血,最后是这个结果,确实值得我们为人父母,尤其为人老师的深思。这个孩子假如小学、初中、高中有哪一位老师把孝道教给他,悲剧就不会产生。

      在报道中也提到,他的母亲对他的成绩要求非常严格,逼到最后这个孩子就逆反了,甚至仇视父母。这件事我们也要冷静:为什么逼那么紧?父母要的是什么?诸位爸爸妈妈,你们到底要的是什么?我跟我父亲聊天的时候,可以感觉到父亲对我一无所求,他只希望我这一生能够幸福快乐。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的毫无所求,所以我们学到的爱人也是没有条件的,这样的人生特别自在。人只要一付出就在那里想着别人的回馈,每天都很痛苦--求不得的痛苦。其实一付出就希望别人回报,那不叫爱,那叫欲,那叫利益交换。

        在整个社会的名利追逐中,人的虚荣心可能会越来越强而不自知。而这个虚荣心很可能会压得另一半跟孩子喘不过气来。“人家都赚多少钱,你才赚多少钱;人家都考多少分,你才考多少分。”一直在那里攀比。虽然硬撑着挣更多的钱,把成绩考好,事实上他们已经很痛苦,我们都感觉不到最亲的人的内心了,我们都被欲望障碍得太厉害。

       

微信图片_20250316151854.jpg


二维码
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 电话:15941315013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 QQ号:1234567 邮箱:admin@qq.com
Copyright © 2021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  京ICP备19029464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