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;无诸己,而后非诸人。”这才是君子的态度。我们是君子的态度,才教得出君子,这是《大学》里面的教诲。大家要记住,任何境界下一定要记住孔子、孟子的教诲,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。问题不在外,要从我们的内心去下功夫。为什么我讲他不听?因为他对我不服气嘛,“你五十步还笑我百步”,他就不能接受嘛。
“有诸己”是你有了这些优点,才能带动别人效法你的优点。肯改过是优点,听话是优点,我们一听经典教的马上就去做,马上改过来,是优点。我们勇于改过,才能让孩子勇于改过。我们想一想,我们学传统文化学了一两年,改了什么过了?我们很大的精力用在哪里?“儿子做了没有?儿子改了没有?身边的人改了没有?”从来没问过我改了没有。当然没有办法让人佩服、接受。你有这些优点了才能要求、带动别人。而往往你真的有这些优点,不用去要求,人家就被你感动了。为什么?正己化人。我父母没有叫我们用功读书,可是他们每一天都读书,不看电视,所以我们家的孩子没有看电视的习惯。他们没有要求,是感化,以身作则,自然而然我们就跟着做了。我的爸爸妈妈从来没讲过刻薄的话,就是讲出去会让人气得不知道讲什么,这种话我没有听过。我们家三个孩子,人家讲话很大声,我们也从来不会跟人家言语交锋。所以,父母给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、随时都在的。
“无诸己”,你没有了这些缺点,才能去指导别人不要再做这些不好的事情。比方说你不抽烟、不喝酒,你不是这些欲望的奴隶,你才能够引导你的孩子不要变成这些坏习性的奴隶。如果我们自己就是这些习性的奴隶,怎么去让孩子改过来呢?我举一个例子。管宁刚到辽东的时候,老百姓很喜欢争斗,打水都挤得在那里打架,都要抢着先把水打完,谁都不让谁。管宁知道了,买了很多水桶,起个大早,都帮他们打好了。结果这些人要来抢的时候,一看,水都帮他们打好了,慢慢地觉得不好意思、太丢脸了,就不争了。所以“无诸己”,自己不争,没有这些坏的习性,而后“非诸人”,把他人的羞耻心给唤醒了,改掉了坏的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