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“岂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”,做事不可能时时的状态都如你所预料,不可能时时的局势都像你想象中的这样,毕竟我们现在成就一件事要有很多人的配合。所以成就一件事最难处在哪里?难在“见和同解”。一个家庭最难的就是思想观念能够统一,这个统一是依循道义、真实智慧,那这个家庭会兴旺,子女会教育得很好。家如是,团体亦如是,甚至于政府单位都要“见和同解”,思想观念能够统一,才能把事情办得好。所以当思想观念还没有办法取得统一的时候,有些事你还必须缓一下,这个缓一下倒不是啥事都不做,缓一下是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,把自己的德行提升,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,感化自己的同仁,所谓能屈者才能伸。
但是你在屈的时候不要看起来很委屈,这样人家会说,学圣贤学问的人都学了这么痛苦,我们还是别学了。你应该要做得很欢喜才对,很踏实,那个笑容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。一个人尽本分的时候活着很痛快。我们表现得欢喜之外,该做的事要不动声色赶快做,常常能多请客、多送礼,常常能多慰问、多关怀。所以我们学习要像鸭子划水一样,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从容,但是在水面下划得特别快。我们要替家人着想,又要替工作上的这些同仁着想,所以刻不容缓,要赶快动。
“岂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”,时时处处从自己修身、本分做起。这句话可不是消极,“岂能尽如人意”不是叫你不管,是叫你要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。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,你硬是要做到八分,会怎么样?你很累,他人也很辛苦,不愿意配合,这个叫攀缘。所以人要懂得审时度势,顺势而为,你去强求的时候,对方反而不能领受你的诚意,有时候还会弄巧成拙。就好像这个朋友才认识你三天,你就把一堆书往他的身上推过去,他对你还不是很了解,你一下子拿这么多书给他,他的内心会很有压力,甚至于他拿回去之后都不知道摆哪里,不敢轻慢这些书,但是自己又还不是很了解。当你给对方压力了,就会有一些流弊出现。所以我们有一分缘做一分,有三分缘做三分,要能够时时去观察这个因缘的具足状态,不去攀缘。
但是假如今天缘分具足了,已经是十分缘了,那你要做几分?举手之劳,就好像为长者折枝。明明缘分都摆在面前了,你还口头禅一样地说“随缘,再看看”,那成就众人的事就挡在谁面前?挡在我们面前。那这个不叫随缘,这个叫随便,随随便便处理事情,这要不得。尤其我们是处众人之事,所做之事影响的不是自己,也不是只有几个家人,影响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人,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尽心尽力。
所以随缘叫三分缘做三分,十分缘做十分,这才是真正的随缘;随缘是积极的,不是消极的,随缘还带有智慧的判断。所以我们修行人对这些道理要深入体会,不能只体会在表面,还拿着这个话来推卸责任。当我们有这样的判断能力,你就能够去掌控应对之理。我们也不要说现在就要马上能判断缘分到几分,没有这么苛刻。历事炼心,经历事情多了,你拿捏分寸的能力就愈来愈好。举一个例子说,跟人讲话也要随缘,所谓“交浅不言深”,跟他认识没几天,你总不能推心置腹把家里的事都告诉他,这个在言语上就不懂得缘分观察。这话诸位朋友也不要听错了,你听了之后又说一定要认识三年才可以谈真心话,这又听执着了。
比方说这个朋友明明只见第三次,但是他听到你在谈大舜的故事,他听到你在谈范仲淹的故事,他的眼睛都亮起来,听得非常入神,你总不能在他很专注的时候说:“好了,今天我就讲到这里,以后再说。”虽然这个朋友只是见几次面,但是你观察到他的善根很深厚,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顺势而为。所以人跟人的交情不能单纯只用交往多少年来看,当朋友的心没有打开,纵使你是三年五年,感觉上缘分还是不具足;当遇到的朋友是非常真诚,能够推心置腹的,可能交往一个月,你都觉得好像交往很多年这么样地熟悉了。所以这个也是告诉我们缘分是动态的,我们要懂得去观察,而这个判断的智慧也都是积累出来的,都要通过你不断地历练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