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让孩子真正能从小建立起明辨善恶、是非、好坏的能力?就要从小扎德行。我们还要明辨因果。这一件事现在已经呈现结果了,我们就要去把不对的因找出来。当一个人能不断从自己所发生的事去检讨原因的时候,你的理智、你的智慧会提升得特别快。比方说孩子没教好,孩子懒惰,你会想孩子懒惰是结果,原因在哪里?孩子自私自利是结果,原因在哪里?当我们都能把原因找到,你就能对症下药,你就能扭转乾坤。也会因为你时时处处能追根究底把原因找到,你就愈来愈有智慧,你的理智会在短时间之内架起来。诸位朋友假如不相信,你做三个月看看,任何一件坏事来,先不要气馁,也不要先责怪别人,先想想原因在哪里,为什么这个朋友对我态度不好,原因在哪里。
人往往就是在结果停留,只会患得患失、自怨自艾,这样对人生没帮助。当你有这种明辨因果的态度,当你教孩子也能够这样引导,那你的孩子会非常勇于面对事情,面对挑战。所以我们会问孩子,这一位同学成绩这么好,受到这么多同学的欢迎是结果,请问原因在哪里?孩子开始思考,开始建立判断能力。本来他只会羡慕别人,本来他可能只会嫉妒别人,这么一引导,他知道原来是他处处替人着想,原来是他用功认真,上课专心。他不是只在那里嫉妒羡慕,他开始找因,从自己种下正确的因开始努力起。而孩子这样做的时候,也是一步一步踏上理智、智慧的人生。
再来,有智慧的人可以从因看到结果。春秋时代,有一次秦国的军队经过天子管辖的地方。按照礼仪,任何军队经过天子管辖的地方,都必须要把帽子脱下来,本来坐在车上都必须下车。结果秦国的军队有的没把帽子脱下来,有的跳下来一下,还没有走过去马上又跳上去。有个读书人一看就说,秦国这一战铁定打败仗。他连对天子都这么傲慢,都这么轻率,小地方都轻率,面对大事的时候就马上变得恭恭敬敬吗?那不可能。所以秦国那一次军队因为轻率,几乎全军覆没。所以从一个人轻率的态度,就可以断言他能不能成大事,这叫从因可以推果。
老子要出嘉峪关的时候,当地的官员就问他一个问题,他说我生了两个儿子,以后我要靠哪个比较保险?老子马上拿了一些钱放在桌上,对大儿子说,你去打爸爸一下,这些钱就是你的。这个大儿子比较笨,但是很厚道,他死都不肯去打爸爸一下。后来因为大儿子坚持不打,老子接着转向小儿子,他说你去打爸爸一下,这个钱马上就归你。这个小儿子二话不说,过去马上打他爸爸一下,然后把钱抱起来高高兴兴。老子说,你要靠谁?靠大儿子!
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,家里生了三个儿子,老大、老二学历高钱又赚得多,老三只有高中毕业。这个母亲最后靠谁养?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,学历高却不见得懂做人?原因在我们引导孩子读书的动机错了,读书应该志在圣贤,读书应该志在尽孝心,志在对人恭敬,爱护他人,这才是读书的目的!而现在的人读书志在哪里?志在赚钱,志在让自己有好日子过,志在自私自利,所以书读得愈多愈不重情义,读得愈多愈傲慢,甚至于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父母是农夫。而老三刚好读得少,污染少,不贪心,还觉得自己不如人,还会谦虚,到最后就是小儿子养。
所以这个官员听老子这么一分析,知道大儿子会养他,小儿子一定不管他。结果这一位官员真正临终的时候,他的小儿子没回来。他的小儿子在外从商赚钱,他的家人叫他回来,小儿子说这么一去一回要少赚多少钱!所以孔夫子说“放于利而行,多怨”,一个人人生最高指导原则假如是钱,假如是利,这一生走下来,一定会让他的亲友寒心,众叛亲离。所以我们要从因推果,现在给孩子种什么因,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善果,这就是你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明辨,这就是给你孩子一生最大的助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