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,有一次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,他索性就问那个算命先生说:“你帮我看一看,我能不能当宰相。”这位算命先生可能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碰见过,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,也吓了一跳,跟范仲淹说:“小小年纪,怎么口气这么大?”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,接着又跟他说:“不然这样好了,你再看看,我能不能当医生。”算命先生有一点纳闷,志愿怎么差这么多的,就问他:“你为什么挑这两个志愿?”范仲淹就回答:“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。”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,一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,所以算命先生马上就跟范仲淹说:“你有这一颗心,叫真正的宰相之心,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。”诸位朋友,你相信范仲淹可以当宰相吗?我相信他可以当宰相,为什么?因为他从什么时候就在做准备了?从小他的志向就很坚定,勇往直前。目标就好像海上的灯塔,船只朝着这个灯塔的方向驶去,就能快速到岸。假如那个灯塔都找不到,每天开往东又开往西,很多时间往往就耗损了,所以有志向的人,他的学习一定非常扎实。诸位朋友,范仲淹读书跟其他的读书人一不一样?那看出来的味道差得可大了。范仲淹在念书的时候,念念是想着我如何把这些经典读通之后,用经典的教诲去造福于民,所以他读书的深度跟广度一定更甚于其他的读书人,这样积累个几十年,真正去考试,差距会很大,所以范仲淹确实当了宰相。
孩子在学圣贤学问的时候,我们都怎么引导他们立志?他假如说我要做总理,那这个目标离他现在的生活比较远一点。我们会引导孩子怎么立志?立志在家庭里做一个孝子,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,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,从这里开始下手。所以他会觉得我现在学圣贤学问,帮妈妈端一杯茶,帮妈妈洗脚,都是在力行圣贤教诲,都在做一个孝子。很多孩子会说,“妈妈,长大之后,我一定买大房子给你住,买大车子给你开”,很多妈妈听了之后高兴得不得了。孩子每天都会跟她吵架,但是她每天还梦想着以后孩子买大房子给她住。孩子的孝心不应该是寄望在几十年之后才开始,真正有孝心的孩子会从当下开始做起。所以我们用《弟子规》引导孩子,你跟父母讲话和和气气;你每天可以帮母亲分忧解劳,做做家务;你每天能好好念书,让父母放心,这些都是真正去做孝子的工作,不会让他的志向定得跟他的生活脱节开来。所以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就非常高兴,非常踏实。我们有好几个孩子都被评为“三好学生”,这些老师为什么看完他们的一些数据,都指定要评他们为“三好”?因为这些孩子的孝行都令他们非常感动。有一个孩子一个礼拜做了四十三件孝行,很多老师一看,都打从心里感动。所以这样引导,孩子在学校就可以当一个好学生,在社会当一个好公民。很多孩子看到长辈,一些老人上车来,他们马上懂得让座,这么一让座,其他的长辈也好,小朋友也好,一看很感动,你看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让座,那我们要更加觉得惭愧。所以这些孩子让这个社会更懂得付出,更懂得助人。